【门艳#20210811第78天,共214天】
教练技术的四大能力:聆听、区分、发问、回应。
做个安静的聆听者,陪伴者,关注对方感受;
具备聆听的能力,才具备关照能力;
是否偏离轨道,听是听喜欢的部分;
听,是否全盘接纳对方的倾述;
听到事物本身还是预判,超强的觉察力,是听你喜欢听的,还是都听进去了;
有效聆听,听到自我,所有东西是听出来的,提升状态,看到事物本质,看见自己;
过去的经验带来的判断,哪些是事物本来的面目?哪些是贴标签?
听到什么完全经由我们的选择,这句话你听到什么,想到什么,有正向思维,有负向思维;
同样一句话可以听出很多种不同的意思,是否有演绎,判断,假设;
不在于对方说什么,而在于你听到什么;
想什么,就去追求和实现什么,挑战不舒服,直面冲突,教练技术就是挑战你的不舒服,你要面对你的不舒服;
教练的聆听听到背后的心态、信念、语言,解决背后的问题;
成交是为了钱,感召焦点在对方;成交焦点应该放在对方身上,才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看见;
服务对方,提升自己的教练能力,被尊重、被看见、被重视,通过各种不同角色提升教练的能力;
销售是无处不在的,观念,认知,不要强加给别人,与爱人沟通是销售观念,家庭幸福的认知;
不是讲自己所讲,而是讲别人想听;
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,会引来对方的反感,排斥。
教练第一要素:焦点放在对方身上;
启发对方找到答案,你想给的不一定是对方想要的;
聆听,只接受确认,不打断,接受信息是否完整?引发陈述引导陈述;
教练有一个前提:你找到对方你要表示一份关心,对方找到你是寻求帮助的;
用心聆听,做区分,区分她背后想成长的内容,声音背后真正想表达的事情;
听到情绪的时候不着急下定义,要做确认;
当你看见这个情绪的时候,梳理清楚情绪的源头,您的情绪就会自然解决。
解决问题的能力,即答力
教练的破局能力,思维不受限制,规律为我所用的能力;
不带立场给对方引导,多元化本身就是一个思考,无论什么问题都能给对方满意的答案;
思维不受限制,抓住规律,学会规律为我所用的能力;
教练能力就是能抓住规律,不带立场给对方引导,多元化立场,视角不同;
看问题,从否定自己,站在对立面思考问题,方法不是*性;
行动验证,行动方可破局,从思维的领域引导到行动的领域,唯有行动方能破局;
教练不给建议,让学员给出建议,是一种锻炼,复制和托举;
教练的视角打破现有的结界,它就是一个有效的工具;
教练是一个过程,是你成长的一个台阶;
每个人都是教练,有时间可以去帮助他人,没有时间教练自己;
问自己每天成长的速度源于什么?
刻意练习,刻意练习的方向又会走向哪里?
教练首先提升认知、格局,不断打造、超越自己,才能帮助他人。
镜子通过镜面反射,让人们知道外表形象,教练通过有效沟通,帮助被教练者打开信念,迁善心态,达成目标。镜面反射是无声的语言,人们只能从中看到外在,而看不到内心,教练则是立体的镜子,透过外在照见内心。这面立体镜子的功能是通过四种能力的结合来实现的。 聆听、发问、区分和回应 ,也就是人本教练模式的四种教练能力。
人们天生就有沟通能力,沟通的基本元素是听和说,一般人沟通是为了传达信息,交流感情,而教练的沟通是为了穿透外在,直达内心。教练的立体反射是如何借助这四种能力达到的?有必要介绍一下约哈里窗。
约哈里窗显示,对于每一个人来讲,世界有四个部分,第一,自己知道,他人也知道的事情,是公开的信息;第二,自己不知道,但是他人知道的事情,是个人的盲点;第三,自己知道,他人不知道的事情,是隐私;第四,自己不知道,他人也不知道的事情,是未知之事。
四种教练能力中教练技术的焦点在于人,教练的对象在对方,人本教练模式把约哈里窗的焦点集中在“我”身上,更为清晰的表达其在教练技术中的指导作用。
约哈里窗的四个区域是随时变动。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,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,经历越来越丰富,公开的信息和隐私也逐渐增多,图中的竖线会向右移动。不过在认识“我”上,并不一定是这个变动的方向,当人们成长和成熟后,形成了很多信念和看法,其中不乏错误的信念,如果固执于这些错误的信念,或者从来不去关照自己,那关于“我”的盲点越来越大,潜能被掩盖得更深,竖线的变动方向则是向左。
教练反映真相,帮助对方迁善心态,更真实的看到自己。
四个步骤:
1.厘清目标。厘清目标就是界定你真正的目标和方向。先清晰你做事的真正目的,确保你或你的企业是在做正确的事。
2.反映真相。就是令你知道你目前的状态和位置,包括你的信念、行为、情绪等等,从中洞悉现状与目标的偏差和距离,区分事实与真相。
3.迁善心态。迁善心态就是选择更有利于目标的心态,并贯彻到行动上,保持行动与目标一致。
4.计划行动。没有计划和行动,目标永远不会变成成果,同时教练会像催化剂⼀样促使你提高行动力。
四个能力:
1.回应:回应是⼀种强有力的工具,让被教练者清楚自己的实力和弱点。
2.发问:通过发问发掘被教练者的⼼态,收集资料,让对方找出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。
3.区分:理清事实与演绎、避免含混,让被教练者了解自己的心态,固有信念和处事模式。
4.聆听:聆听被教练者说话背后的本心、事实与真相、感受、情绪。
1. 聆听——从对方的叙述中了解他的目标和现在的位置。
2. 发问——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挖掘自我盲点,发现他的潜力所在。
3. 区分——让对方更加清晰:哪些行为是对自己的目标有用的,哪些属于“添乱”之类。
4. 回应——发挥镜子的反射作用,及时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。
为什么教练要聆听?聆听什么?怎么听?用教练的话说,聆听是为了获取资料,了解真相,得到回应,然后有针对地给予回应。
有一位李小姐,特别不喜欢同一个办公室的刘先生,平时总是避免跟他合作,甚至,一接到找他的电话就说人不在,弄到后来,“一见他就讨厌,想想辞职算了。”
教练谈话中,教练和李小姐有了这样一次对话。
教练:“你喜欢吃榴莲吗?”
李小姐:“不喜欢。”
教练:“那吃榴莲是不是错了呢?”
李小姐:“哦,当然不是。”
教练:“你有没有发现,你不喜欢某样东西,不等于那样东西不对?”
“哦!”李小姐一下开窍了。
为什么人会变得固执?聆听不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。固执的人和别人沟通时,听到的不是对方,而是自己。就像李小姐,只要她的那个同事刘先生一过来搭话,她马上就会在脑子里跳出反驳的观点:“他又来烦我了。”“他找我肯定不是好事情。”
没有了仔细而有效的聆听,你就会形成永远无法看到、也无法突破的盲区,这时,固执就成为人性中的弱点。
世界*的潜能激发教练安东尼•罗宾是很多*名人的心理教练。他的发问技术是*的。在他已经出版的《唤醒你心中的巨人》一书中,几乎全篇都用发问来引导读者,无怪乎他说,所谓的“成功的人生”就是“问自己一个更好的问题”;问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。
为什么教练要发问?发问什么?怎么发问?
教练的发问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发问,问的是和被教练者的目标有关系的、有帮助的问题。
有人说:“教练就是帮被教练者如何去问他自己。”另外,通过教练的不同角度的发问,帮被教练者发现自己的盲点。这也是教练的*价值之一。美国*的领导力专家隆纳•海非斯说:“好的领导是问正确的问题。”
好的发问本身就是洞察力的一部分。
为什么教练要区分?区分什么?怎么区分?
区分的目的在于提高被教练者的自我洞察力,让被教练者看到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,从而支持被教练者迁善心态。
教练要学会区分事实和假设。
所谓的假设,就是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,即我们心中所预先假设会发生的事实,它来自我们过去经验的折射。
打个比方,当你看见一个人拿着杯子,你知道他想去哪里吗?
很多时候,还没有等别人你就抢先回答了。因为经验会告诉你,他拿着玻璃杯可能是去接水,去刷牙、去浇花等等。然而,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?有可能他拿了杯子什么也没有干。这就是事实和你脑海中的假设的区别。
教练为什么要回应?回应什么?怎么回应?
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从外界接受回应,因为自我注意力有限,也因此忽略了很多外界回应的信息。这就导致了我们看事物的盲点。
回应不仅仅是说出来,回应的形式多种多样。
回应可以是一份情绪和感觉;
回应可以是一个行为;
回应可以是一种状态;
回应可以是语言,也可以是沉默;
回应可以是看起来不是回应的回应;
回应可以导致抗拒,也可以引起你的学习,取决于你自己的聆听;
回应是什么,全由你自己定义;
教练的作用,就在于引导被教练者聆听到各种回应的价值和意义。在教练中,回应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。
回应不拘泥于形式,恰到好处的有效发问固然是一种回应,沉默无语地给予被教练者思考空间也是一种回应,以及中国禅宗大师们对弟子当头棒喝的打骂何尝不是一种回应?
所以,回应的关键是什么?用教练的话说,便是教练做出回应的出心——他的焦点。当你愤怒时候的出心是好的,是没有自我的,有助于被教练者本人的目标,那也许会是当下*的回应。
每一份回应都是你学习的信号。